我怎麼開始新的事業?找合夥人?獨資?開公司就像交往一樣|給新手創業者的建議

現在創業已經不像八年前了,有沒有資源差很多。

我在這八年期間,有3次有人想要和我合夥的經驗,一次是我大學同學、一次是我前男友、一次是我合作的廠商,合作完他問我「Tia, 你缺資金嗎?我可以投資你」。

前情提要

這裡有我相關的創業歷程:終於開始了

在2019年中我到大陸開公司,以及前期2018年開始往返大陸及台灣的期間,我深刻體會到「團隊治理」的重要性,同時自己「沒有團隊經驗」的無能為力也很快的浮上檯面,團隊成員在我到大陸創業的期間,紛紛請辭。後來剛好碰到疫情,我在2020年中註銷大陸的公司,結束奔波、心力交瘁的創業生活。

我一直都是一個人獨資,我也習慣掌控公司的各種大小事。團隊人數只有3個人的時候或許還可以「什麼都管」,但後來團隊人數超過10位,又分散在台灣、大陸,沒有一個好的制度及責任交付是最後團隊解散的主要原因。回台灣的那段時間我徹底放下工作,心情上什麼都不想做,那時候剛好妹妹要開健身房,自己當時候也沒什麼工作,就加入團隊一起籌劃開店。

新的團隊模式

妹妹是健身教練(健身教練Nancy),與小禎小馬一起合夥開健身房。我加入其中,開始慢慢懂為什麼有的人傾向合夥、有的人傾向獨資。

後來等健身房開幕、上軌道,我重新審視我過往的工作,從ASIF延伸出來,成立ASIFPASS,開始新的團隊模式:我想找「與我相當」的人;工作能力相當、資源相當、有獨立自主的能力,聽起來有點像是在找伴侶 XD

我以前會找「與我互補」的人:個性互補、專長互補,覺得這樣的合作「互相需要」,但事實是,就是不同的思維、個性,造就不同的工作專長,初期在建立團隊的時候很容易會因為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件事而產生溝通不良、爭執摩擦,非常消耗團隊合作的力量。

我之前有寫一篇:我真希望厲害的人不是我(內附管理者三大特質) 裡面有提到不同特質、專長不同,但在「能各自分工」之前,「能達成共識、減少溝通成本」是更為重要的。

我開始去釐清哪些人是我希望合作的對象,他的個性、他的專業是什麼?他合作的好處是什麼?多替合作夥伴著想,你才會真的幫到自己。如果你認識人都是自私的,你就能用更客觀的角度去思考你們的關係:是一次性的、短暫的、還是長期的。我也開始理解「各取所需」及「門當戶對」的必然。這些「剛剛好」的關係真的就像戀愛一樣,想要輕鬆自在的維繫,最好的狀況就是各自獨立、能力條件相當、能夠共同成長。

現在我公司服務項目更多元,合作夥伴更多,如果照著以前的工作模式,我不是累死、就是什麼都做、什麼都做不好。找到能夠和你相同的價值觀的人,才能走的長遠。

給創業新手的建議

一、門當戶對

和找伴侶一樣,找「門當戶對」的創業夥伴,找到可以「不強迫、不勉強」、「輕鬆、不累」維繫關係的方法。

二、不要馬上合夥

不一定要馬上合夥,可以透過一些「專案」合作看看,適合再談進一步的合作。

三、找「最適合的」

不要想著一次到位,因為「好,還可以更好」,找到當下「最適合的」。

四、替對方著想

感情不要勉強、工作生意也勉強不來,一定要在互利的狀況下才能長久,在想要「得到」之前,先去思考我能「提供」什麼?對方可以得到什麼?

五、參與有經驗的團隊先學習

最近有越來越多人加入我的團隊,為了讓大家少走我走過的路,我整理了一些「創業之後才知道的商業秘密」給團隊成員。

剛開始本來是給我團隊內部的教育訓練,但最近疫情關係,我看到很多「類創業」的微商、直銷,也有很多人「後來發現自己被騙」(其實不是被騙,只是你當下用自己的邏輯判斷覺得「合理」而已,與其覺得自己被騙、倒不如當作是「投資自己、學經驗」。這篇有說更多:為什麼大家都說投資自己穩賺不賠?到底是投資什麼?又賺了什麼?|想要做直銷?為何不行 )

我把這些內部訓練資料,整理成「創業工作坊」課程,對外開放,我會跟你確認經營目標、才會跟你報價,你接受的話再開始課程。不過參加不是付錢就可以,是需要通過審核的,如果我覺得沒有這麼適合就不會錄取。在填表之前可以看這篇:怎樣的人適合創業?創業必備特質、背景、條件(內附推薦老闆們觀看的影片)

想參與「創業工作坊」:這裡填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